[1]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话的意思是,观音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智慧的完满)时,洞察到构成个体经验的五个方面(色、受、想、行、识,即物质形态、感受、思维、行为、意识)都是空无自性的,从而超越了所有的痛苦和灾难。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讲述的是色(物质形态)与空(空性,指一切事物缺乏固有的独立存在)的关系。色与空并无区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味着物质世界的现象并不具有自性,它们的存在依赖于空性,而空性也通过物质现象得以显现。感受、思维、行为、意识也同样遵循这一原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句话说明所有法(事物、现象)的本质是空性,这种空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表明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独立的实体,它们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不受生灭、垢净、增减的影响。
这些经文体现了佛教中的“空”的概念,即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没有自性的存在。通过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修行者超越对现象的执着,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