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吴的个人博客 woojean.com

《飞上天的猪:玩转A股主题投资》读书笔记

2019-04-03

序一

关于中国股市炒作本源的思考——中国股市是主题投资的乐园,只不过,经济好时使劲炒业绩,经济不好时玩命炒概念,但无不倾注全力,从来都是炒过头。

“炒概念”和“炒业绩”倒不是完全对立的,若拉长了时间看,它们之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只不过,世间从来都存在两类猪,一类猪飞上天后竟然在天空扑腾几年长出了“业绩”的翅膀,而有些猪则着实因为不堪“市梦率”的重负而跌回人间。

序二

简单地说,“飞上天的猪”是指找到下一个即将爆发的朝阳产业,在基本面、技术面与情绪面等多重共振时买入,在群体看好、众人疯狂时卖出。

前言

在学习和应用各种分析方法时,我最大的困惑是,刚以为自己搞明白了一种方法,但将其应用于接下来的股市实践时,会再一次找不到北。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后来我意识到,证券分析师就是喊口号的,不管口号喊得多么响亮,股市还是那个股市,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只不过喊对了客户会称赞我们有“几把刷子”而已。

因为工作之便,我结识了很多投资牛人,有公募基金的,也有私募基金的,还有游资,在与他们的深度交流中,我发现各家的投资思路真是五花八门,即使是在私募基金内部或者游资内部也会分成很多流派。后来,当我静下心来,把他们的投资思路和行为采用量化思维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后,发现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一旦他们达成一致,便会推动某个主题板块出现连续的上涨,2006—2007年如此,2013—2015年也是如此。

不管是2006—2007年超级牛市中风头强劲的周期性行业,还是如今五花八门、大行其道的主题概念炒作,寻求的其实都是最具“成长性”的板块,只不过经济好的时候热点在周期股的“业绩”上,经济不好的时候热点在新经济的“概念”上。在炒概念的时候,“业绩”是股民们集体臆想出来的,因此,本质上我们都是在炒作处于风口之上的热门板块,故可以统称为“主题投资”。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主题投资的爆发点往往发生在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宏观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产生多重共振时,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值得我们投入重兵大干一场。

不要说绝大部分散户无法掌握炒股的十八般武艺,即使是专业的基金经理也常常疲于奔命,他们在既定的时间里能够完全看懂的行业不会超过5个。不过,虽说我们谁也没能力成为全能型选手,但是我们却可以取长补短,特别是把分析师、财经媒体等的外部力量用到投资判断中,如此便可以事半功倍,或者说,我们更愿意做有头脑、伺机而动的猎手,而不是守株待兔的农夫(或者没有章法的无头苍蝇)。

本书探讨的“飞上天的猪”便是遵循这样的投资逻辑,它是用来狙击主题猪的“猎枪”,用量化思维把影响主题投资的各种因子(K线图、产业动态、分析师的看法、投资者的情绪等)“指标化”,然后据此把主题板块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之后要投资者的情绪等)“指标化”,然后据此把主题板块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之后要做的便是剔除杂念、照章操作——春天潜心观察,夏天果断买入,秋天逐步卖出,冬天默默观望,如此便大功告成了。

简单地说,中国股市是趋势投资非常严重的市场,投机盛行、趋势重于选股,中国股民普遍喜欢选择处于热点之上的“板块”。以“追热点、听消息、挣快钱”为代表的投资文化使得A股市场更像是主题投资的游乐场,毫不夸张地说,主题投资就是一切,跟对了主题板块就意味着我们的投资决策对了80%以上。

既然中国股市“经济好的时候使劲吹业绩,经济差的时候玩命炒概念”,那么投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找到处于热点之上的主题板块。

失败的主题投资往往只有K线图一个亮点,而成功的主题投资一定是技术面、基本面等因素多重共振的结果,也一定是各路资金群体博弈的结果。

1 炒业绩:剑走偏锋的价值投机

当某个板块出现大幅度的盈利增长时,价值投机者们就会陆续进场,之后便会引来更多的跟随者,直到大家一起把它“炒上天”,让好好的绩优蓝筹股也插上了泡沫的翅膀……然后我们便开始了漫长的挤泡沫过程。

A股的市值结构以周期股为主,它们具有天然的周期型特征,利润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剧烈波动,真正能够在3年以上的时间内保持业绩平稳的公司少之又少。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实践价值投资并取得盛名,离不开可口可乐等优秀的上市公司。反观国内,这样的消费型公司少之又少,白酒企业曾经挣得了一些虚名,但也没维持太久便落于沉寂。

2005年6月10日那天——当时,三一重工的股改方案在股东大会上以93.44%的高赞成率通过,标志着中国股权分置改革打响了第一枪。

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份被人为划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其中:非流通股为上市之前就存在的国有股或者法人股,它们占据着大股东或者类似的地位;流通股为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的股份。股权分置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它的存在严重割裂了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的利益关系,形象地说,“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心”。

在股权分置的制度体系下,中小投资者通过二级市场购买股票从而成为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东,他们自然希望上市公司能够努力经营,从而推高股价。然而,大股东由于无法通过二级市场获得股权增值的利益,因而对于股价的涨跌漠不关心,他们只关心可以从资本市场圈走多少钱。而且更要命的是,即使中小投资者对于大股东的不作为有多么不满,他们也没办法撤换大股东。毫不夸张地说,股权割裂导致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长期利益冲突。

正是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监管层不止一次提议和商讨各种可行的方案,但每次都因为股市的大幅波动而作罢,其实这是因为投资者无法跨过心理上的那道坎——他们固执地认为,全流通会大幅增加股票的供应从而导致股价大跌。或者说,中国的大部分投资者并不真正懂得股票的真正价值,股票对他们来说就是赌博的筹码,如果大股东的筹码可以任意甩出来,那么他们手中的筹码就没那么“珍贵”了。

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与当年的农村改革一样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实质性地解决大股东和管理层的经营积极性不足的难题。

有人说,“没有股权分置改革,就没有2006—2007年的大牛市”。

上市公司则在完成股改后实现了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一致性,大股东和管理层集中精力搞生产,投资者掏出真金白银参与增发,为上市公司再生产提供充足的财务弹药,这样的和谐局面最终让我们看到了上市公司利润的爆发式增长,而工程机械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房价暴涨定然会刺激地产商扩张的步伐,政府也会增加土地供应以平抑房价,这些都会带来新开工的持续增长,相应地,水泥泵车、推土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的需求量将会在短时间内大增。

自1998年房改新政以来,中国房地产业正式进入“住宅货币化、市场化、私有化”的新纪元,延续近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运作的商品房。相应地,银行按揭业务的出台和推广降低了房屋购买的门槛。

回首2005—2007年的大牛市,抛开全球经济火热的大环境不说,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的一次解放生产力的大变革,它的顺利推行打破了阻碍上市公司发展和创新的制度枷锁。从此以后,A股进入了全流通时代,如果股票是首次公开发行,原始股东可以在1~3年后任意卖出,由此全体股东在股权利益上达成了法理上的统一。在全流通体制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除了关心公司利润的最大化还要关心公司市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说,股价高低终于成了大股东、中小股东、管理层共同关心的话题。而且,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定向增发新流通股的方式(解决现金收购资金不足的难题)收购优质资产,从而实现快速的扩张与发展,这也为2013年开始的并购牛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诚然如他们所说的,在中国股市上也能找到买入后便可一直持有的长线消费股,但是问题在于这样的股票实在是太少了,谁又能眼光毒辣地把它们从上千只股票中翻出来呢?而且,即使有幸翻出来了,谁又能始终不渝地一直持有它十年呢?凡是做到这些的,绝对有资格自诩为巴菲特的信徒。

正是五粮液的宣传攻势和提价策略让五粮液与茅台紧紧地捆绑到了一起,成为中国白酒产业金字塔尖上公认的双雄。

2007年的GDP更是令人震惊地增长了14.2%,因此周期股才是2006—2007年大牛市的主角。

当2008年GDP增速掉到9.6%的水平时,稳增长成为中国政府考虑的头号问题,整个中国都在寻找新的增长引擎。于是,才有了后来影响深远的4万亿投资计划和地产刺激新政,以及当时所提出的改变经济增长结构、提高消费在GDP中占比的转型规划。不可否认,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的崛起,他们承接了部分的高端白酒消费,但更主导的因素来自于政商消费和公款消费的迅猛增长——一方面,不管是4万亿带来的大规模基建还是房价暴涨引发的地产投资热潮,政商消费都必然少不了,酒桌上谈事本就是国人的文化;另一方面,当时的地方财政相当宽裕,各种形式的公款吃喝也给白酒消费提供了新的出口。

高端白酒由于连续提价,还具有了投资的属性,很多高端白酒的经销商正是因为边卖酒边屯酒,获得了双重利润。

2009年10月30日,筹划多年的创业板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在2013—2015年的超级牛市里,创业板才是牛熊转换的真正主角,而主板则成了跟班。

2010年后,我国经济增速不断下行,经济周期进入衰落期,人们于是有了更多的休闲时光,这便是著名的“口红效应”,电影、手游、视频网站等都是那一段时间火起来的。

如果仅仅是内生增长,影视股再怎么折腾也有它的天花板,因为任何一家影视公司能拍的影片或者电视剧也就那么多,但是股市提供了另外一种增长途径的可能性,那便是以收购资产为手段的外延式增长,例如:华谊兄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游戏公司银汉科技51%的股权,以现金形式收购张国立公司70%现金的方式收购游戏公司银汉科技51%的股权,以现金形式收购张国立公司70%的股权;光线传媒以现金形式收购新丽传媒的部分股权;华策影视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克顿传媒100%的股权。

内生的高增长叠加外延式的收购,让整个影视板块成为了投资者眼中的性感尤物,涌入影视股的资金越来越多,推动影视板块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最后不可避免地泡沫化。

中国股市总是这样,要么旱死要么涝死。当某个行业进入高景气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和PE(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才能达成共识、迅速勾结起来,因为大家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

说白了,不管是投资者还是非上市公司、PE机构等,其实都是趋势投资者,当趋势来的时候,大家都相信猪能飞上天,因此谁都愿意多出点本钱以求多分一杯羹。

正是因为每当某家上市公司抛出一份资产收购方案,它的股价便会随之更上一个台阶,因此全市场逐渐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共识”——只要上市公司可以不断收购新的资产,那么它的股价就能不断上涨。

对于创业板来说,投资者忽略了一个重大的风险:被收购的资产并不总能为上市公司带来利润,它也有可能是有毒资产,从而会严重地侵蚀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以收购闻名于资本圈的蓝色光标。

正如格雷厄姆所说的那样,“股市短期是一台投票机,但长期则是一台称重机”,再神奇的泡沫也经不起时间先生的检验,因为泡沫就是泡沫。

2 玩概念:脑洞大开的梦幻家

当出现某个新的主题时,即使短期看不到任何业绩,我们也会打开脑洞,想象着新主题板块欣欣向荣、日进斗金的情景,然后把相关的概念股炒上天。

瘟疫与股市相遇会带来高波动。国内股市本来就是一枚大号的情绪放大镜,因此当股市与流行病这样的狠角色相遇时,流行病所带来的群体恐慌往往被无限放大。

虽然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的致死率很低,但却因为超强的传染性而引发了一场梦幻般的生物板块炒作大戏。更奇葩的是,在这场炒作大戏中,涨幅最凶猛的两位主角(莱茵生物和海王生物)其实跟甲流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它们之所以成为游资的最爱,更可能是因为它们名字好、市值小、机构少。

1988年4月13日,有“海角天涯”之称的海南岛从广东省脱离,成为中国第31个省级行政区和最大的经济特区。

其实,参与炒作的游资心知肚明,不过是借个由头炒炒股票而已。

类似“炒地皮”式的主题投资在2010年发生得特别多,自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始,新疆板块、西藏板块、海西板块等接连发力,进而演变成了充满恶搞气息的“炒地图”。

中国经济内生式的下滑已经不可阻挡,出口下滑、产能过剩等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中国经济因此被迫走向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各种经济政策频繁推出,除2010年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外,还有自贸区、“一带一路”等。相同的是,这样的主题投资没有持续性,如过眼云烟、过后即忘;不同的是,主题投资的力度往往随行就市,越是牛市越是彪悍。

在某种意义上,自贸区板块能够成为2013年最为风光的主题投资,既有天时也有地利与人和,其中:天时是指中国经济不复往昔的光辉,被迫寻找新的增长突破口;地利是指中国股市经过6月份的暴跌后卖压很小,底部较为扎实;人和是指市场人气已经被带动起来,以徐长老为代表的各路资金蠢蠢欲动。

回顾2013年,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上海自贸区并不是自贸区的终点,其后还有天津自贸区、广东自贸区等,但是再性感的主题也经不起反复炒作,主题投资的玩家格外喜新厌旧,因此我们看到,后续的自贸区炒作力度一波比一波差。

牛市期间,一切消息都被解读为利好。

3 A股是主题投资的乐园

正是在追热点、听消息、挣快钱的投机背景下,中国A股市场一直都是主题投资的乐园。毫不夸张地说,主题投资就是一切,跟对了主题板块就意味着我们的投资决策对了80%以上。

大家如果想靠股市发财,只可能有三种途径:一是靠上市公司,二是靠央行,三是靠别人。

第一种靠的是经济,经济好企业盈利就好;第二种靠印钞,央行印钞大家都开心,貌似大家都赚了钱,本质其实是钱多了,钱不值钱了;还有第三种是靠智商,如果你赚了别人的钱,就说明你比别人更聪明,聪明人赚傻子的钱。

A股市场是趋势投资非常严重的市场,大部分人挣的其实是牛市的钱,即“央行的钱”,仅有小部分人可以挣到“上市公司的钱”和“韭菜的钱”。如果想挣到“上市公司的钱”,就必须在研究上下功夫,比别人先找到优秀的上市公司或者板块;如果想挣到“韭菜的钱”,则必须在交易上下功夫,心思敏捷、手脚麻利。

有心理学家分析,中国人不爱看书更不爱思考,而且普遍缺乏安全感,因此一遇事便喜欢往人多的地方钻,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相信人越多的地方就越安全。

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就被淹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凑热闹”的个性常常促使国人作出相反的选择——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更贪婪,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更恐惧。不要说一般的股民,即使是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表现出很强的追涨杀跌的特征,它们同样会受到“群体非理性”的影响。此外,不只是投资者,中国的媒体也是“凑热闹”的一分子。

由于大部分股民被市场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即“资金推动和概念炒作是推动股票上涨的核心因素”,因此,他们选股时往往会忽视诸如公司潜力、业绩增速等因素,而当某个朋友反复推荐一只股票时,他从朋友的眼神、语气中找到了某种安全感,尤其是当熟人荐股时反复说到资金动向、概念炒作等词汇时。

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还有另一种形式的“熟人推荐更靠谱”,那便是,其券商研究所的看法在机构投资者的决策流程中被作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当几个重量级券商都看好某一个板块时,即使某基金研究员提出反对意见,基金经理也可能作出建仓的决定,因为买错了可以赖到券商头上,但如果板块大涨而没有建仓则会招来诸多质疑。

国内的IPO发行采取审批制(不管是多么厉害的公司,必须经监管层审批后方能上市),而且上市指标是有限额的,除非特批,否则只能排队上市,因此一些等不及或者不符合单独上市条件的公司往往会选择走捷径——借壳重组已有的上市公司。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股市一年的换手率高达300%以上,远高于海外成熟资本市场。

大部分人挣的其实是牛市的钱,即“央行的钱”,仅有小部分人可以挣到“上市公司的钱”和“韭菜的钱”。

总而言之,A股市场正是在追热点、听消息、挣快钱的环境下逐步成长为主题投资的乐园——跟对了主题板块就意味着我们的投资决策对了80%。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时,投资策略就变得简单很多——挖掘和交易处于热点上的主题板块,也就是“飞上天的猪”。对于那些找到了主题板块还奢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股民来说,那么自然是要想方设法骑上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龙头股。

4 探索主题投资的法门

不管是在2006—2007年超级牛市中风头强劲的周期性行业的投资,还是如今五花八门、大行其道的主题概念炒作,寻求的其实都是最具“成长性”的板块,可以统称为“主题投资”。

当搞明白A股市场的挣钱之道后,接下来要做的是结一张可以捕鱼的大网,这张大网不仅仅用到了K线图,还会用到K线图背后的东西,如分析师看法、产业动态新闻、投资者情绪等。简单地说,仅有K线图是不够的,多重共振时才是最佳的入场时机,一次成功的主题投资是各路资金群体博弈的结果。

大级别的主题投资会有一个从萌芽到长大到最后衰老的过程,耗时3个月到12个月不等,甚至可能长达2年。

××主题开始爆发出惊人的魅力,或者表现为上市公司的盈利出现大幅度提升,或者表现为行业内不断爆出重磅新闻,这个时候,由于筹码已经相对比较集中,新进入的买家(可能是机构,也可能是散户,但一定少不了各地的大游资)只能往上打板抢筹,抢着抢着,一些股性活跃的个股就成为游资玩“涨停板接力”的游乐场。

其实,除了个别的成交不活跃的个股,大部分妖股都是机构、大户、游资、散户多方共振的结果,如果非要矫情地美其名曰“联手坐庄”,也就是给自己找心理安慰。

一次成功的主题投资是各路资金群体博弈的结果,它们团结一致的时候就是主升浪来临之时。

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游资是主题投资世界的三股最强大的势力,推算下来,它们可动用的资金规模都在2万亿元左右。不过,它们在大部分时间各自为战,甚至互为对手盘,可以说各自打着各自的算盘,在不同的主题板块上进进出出。一旦它们对某个主题板块的看法达成了高度一致,那么必然会引起该板块走出一波大行情。

公募基金有着良好的出身,成立之初便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护航,设立公募基金的股东多为实力国企或者金融巨头,因此可以说它们是监管层力推的政府军。同时,公募基金以海外共同基金为楷模,无论是招募说明书还是对外宣传均倡导价值投资,因此它们又可以说是打着价值投资大旗的正规军。

公募基金以“相对收益”为目标,以管理费为利润来源。对于基金经理来说,他管理的基金在同类基金中排名越靠前、规模增长越快,他获得的奖励就越大。此外,公募基金不设止损线,只有基金规模低于某个值或者持有人过少才会清盘。在这样的考核机制和风险约束下,基金经理在长期的投资实践中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择时

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选择重仓股上,不断卖掉不看好的、换入新看好的,而且对于同一行业的股票,他们更愿意选择白马股,这不仅是因为券商研究员大都力推白马股,而且持有白马股有助于其价值投资的品牌声誉。此外,由于大家以打败同行为目标,而且公募基金的决策机制大同小异(例如都依赖于券商的研究资源),因此,公募基金的投资行为很容易“羊群化”——经常一窝蜂地买入某个板块,或者一窝蜂地卖出某个板块。

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以追求“绝对收益”为己任,因为管理费多半用来支付渠道成本,它们如果想盈利就必须让自己管理的资金大幅增长,从而可以提取20%的投资收益作为回报。

大部分私募基金在设立之初便设定了严格的预警线、止损线和清盘线。

这些因素使得它们害怕任何形式的亏损,比任何投资机构都在乎“把握性”——大盘方向必须有把握,因此常常右侧出手,选股同样必须有把握,因而更偏重信息的获取,同一行业里它们往往会选择跟上市公司高管更熟悉的那一家。

由于平仓线和清盘线不可更改,一旦净值控制不力、接近两线时,私募基金就会变得异常谨小慎微,此时它们会选择不断打游击战(轻仓做短线交易)直到净值脱离危险区。反过来,当市场上涨过快过猛时,私募基金也会有很大的意愿“落袋为安”、“止盈离场”,因为只有到手的盈利才能用来提取业绩报酬,万一风云突变、突发暴跌,到手的鸭子可就飞了。

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的决策模式和投资策略更加多样化,有长期持股的“价值派”,有挖掘内幕的“投行派”,有频繁炒短的“游资派”,还有类似公募基金的“组合投资派”。

以江浙游资为主,它们喜欢快进快出,经常抱团攻击热门股。

与私募基金一样,游资同样追求绝对收益。游资的资金来源有两个:自己的,或者客户私下委托的钱。如果是后者,游资在操盘时是不收管理费的,挣到钱了从投资收益中提取业绩回报,提取比例会略高于私募基金(20%~30%)。游资偏好短线交易,往往选择短期爆发力十足的个股反复打短;它们也做深度研究,不过研究更多的是热门股的爆发力和持续时间,而不是成长性如何、估值多少合适。

游资还有一个绰号叫“涨停敢死队”,说的是游资一旦介入某个热门股便会疯狂地封涨停板,在它们的投资理念中,看似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热门股成交量大、关注度高,适合大资金操作,一旦封住涨停,第二天冲高后卖掉便是到手的利润。

游资的这种打板手法看似无厘头,其实正是迎合了国人的文化,大部分国人并不注重股票内在价值的分析,而是喜欢“追热点、听消息、挣快钱”,而涨停板是对热点、消息和快钱最粗暴、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尤其是短时间内封住涨停板或者连续数日封住涨停板,更是会引来市场的尖叫和好奇。游资的操作思维相对统一,它们偏好热门板块,而在同一热门板块里,它们往往会选择机构少、市值小、弹性大的个股。

更奇葩的是,当大牛市运行到中后期时,散户们往往会把机构的卖出解读为“机构被洗掉了”,于是更多的散户们冲进去接盘,让整个主题板块变得更加轻盈,上涨速率也就更加迅猛,例如2015年的“中国神车”便是最好的案例。

简而言之,在主题投资的世界里,公募和私募负责初步挖掘和前期锁仓,游资负责拉升趋势和后期造势,既有分工也会合作,但三方的认知在某个阶段达成一致时,便是主升浪来临的时候。

主升浪结束时便是成长股衰变为周期股的开始。

股市和球市有那么一些共通的地方,从来都是城头变幻大王旗,那些熟悉的老牌成长股如四川长虹、三一重工、格力电器、招商银行、中集集团、苏宁电器(2013年2月股票简称正式变更为“苏宁云商”)、云南白药、歌尔声学(2016年6月股票简称正式变更为“歌尔股份”)等都逃不过产业周期的束缚力,它们或者衰落成周期股,或者更悲惨地堕落成僵尸股。

有个老朋友说过一句充满哲理的话:“所有成长股最终都会变成周期股。”其实,成长股与周期股之间只有一个主升浪的距离。当成长股走到盈利增速的巅峰时,投资者对于其追捧也相应进入疯狂末期,这时候它们通常会掀起一段凌厉的主升浪,然后在股价冲高到一个令人癫狂的大顶部后便逐步归于平庸。在冲顶的过程中,游资表现得最活跃,因为它们的交易哲学是宁愿在热门股上哭也不在冷门股里潜伏,只要第二天有高点卖出的机会,游资就会不停折腾,一旦错了坚决止损。

股市是一个喜新厌旧的地方,再性感的主题也经不起反复炒作,一旦失去新鲜感,参与资金也就变得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黑磷之所以未成气候,原因很简单:所谓的新材料之说,仅仅发生在实验室里,产业资本尚在观望,这样的概念科技很难引起持续的新闻报道,炒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同样的失败案例还有2015年10月的人脑工程概念等。

总的来说,在熊市尤其是大熊市中很难有成功的主题投资案例,而震荡市和牛市又有很大的不同,例如震荡市里主题投资更看重业绩的可兑现和持续性,因而单纯的概念炒作没有什么市场,应者寥寥;牛市则包罗万象,容得下各种梦幻和虚妄的故事,尤其是大牛市,各种主题概念都能找到炒作的空间,只不过有的主题投资涨幅更高一些而已。

火力最猛、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定是那些既有政策支持又有产业资本宠爱的板块,它们总是能够在大牛市里散发出无穷魅力,引领整个股市不断前进。换个角度说,正是因为有3~5个大的主题板块,大牛市才得以诞生、成长和发展,例如2006—2007年的金融、地产、机械、水泥等,2014—2015年的互联网金融、新能源汽车等。

如果仅仅以K线图为参考依据,看到1~2个放量涨停就认为某个主题板块值得一搏,这样很容易掉进大坑里,落得个高位接盘、为人站岗的悲惨结局,因为之前说过,不是每个主题都能酝酿成可操作的行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首先,主题投资炒的就是想象力。这个想象力可以是业绩爆发带来的预期提升,当投资者看到某个板块的季报出现整体100%以上的增幅时,他们便会把未来的业绩增长设想得一直这么高,从而迅速推高股价。

这个想象力也可以是重大的国家政策、产业革新或者突发疫情,它们虽说不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立竿见影的业绩变化,但是受情绪推动的投资者们往往认为,这些重大事件的出现将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盈利机会,他们可能冲动地认为明天这些上市公司就会变成挣钱机器。

其次,主题投资炒的是可持续性的想象力。如果是炒业绩,要求最好有持续两个季度以上的业绩增长,因为单季度的业绩增长很难吸引机构投资者的进场,炒作也就缺乏公信力和后备力量。如果是炒概念,要求对应的重大事件必须是新颖的、持续发酵的,因为越是新政策、新技术、新病毒,大家越是无法估量它的影响力,放到股市里便可以“蒙头干”;政策出台后不断出台配套政策,或者产业巨头陆续发布新产品等等,这些都能让主题投资走得更远。

最后,既然主题投资炒的是想象力,那么除了盘面的变化即K线图表现出来的强势外,还需要有人传播正面的看法,而这个角色通常由券商研究所和财经媒体担任。前者通过深度报告、电话会议、三地路演等方式将看法传达给专业投资者,后者通过各种采访、专题报道等方式将市场情绪传达给全社会。

向大师学习,向市场学习。

怎么获得产业(事件)动态和分析师看法?可以定期浏览财经媒体,或者关注各大券商研究所的微信公众号,尤其是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一定要重视,他们为机构投资者服务,因而对于产业或者事件的动态跟踪做得很及时很专业,而且他们很勤奋,在上市公司、市场参与者之间来回跑动,又承担了市场传声筒的角色。

他们的看法代表着市场的方向,在大方向下,什么时候行动应该是交易者自己的事情。

怎么洞悉投资者情绪?可以从财经媒体、分析师看法、微信圈、股吧等地方找到蛛丝马迹,凑起来就是全市场的投资情绪指数,非常直观。当只有很少人关注的时候就是主题投资刚刚萌芽的时候,而当所有人都在讨论时就是投资者情绪最高的时候。

当K线走势仍然处于底部时,即使是某个分析师说破天,我们也不能轻易行动,因为产业动态可能没有明确的信号,类似的例子有量子通信、区域链等,分析师说得很热闹,但市场动静不大。

当我们武装了自己的知识库,等到股市(所谓的二级市场)炒作相关的主题时我们就不会有陌生感了。一般来说,一级市场的火热可以很快传导到二级市场,例如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业潮其实在2014年初就开始了,等到下半年大牛市来临的时候,东方财富、同花顺、中科金财等就成了二级市场的宠儿。

熊市非常不利于主题投资的生存,即便是有质地、有业绩、有题材的超级主题在熊市中也可能会犹豫不决,等待熊市见底才会真正发挥出它的全部威力。

一定要想方设法将代表K线图与基本面的信息结合起来,寻找两者的共振点。最优的做法是,在主题板块刚面世的时候不要慌、多看少动,待到分析师不断发声、公募和私募都建仓后,寻找买点,买入后耐心等待,一旦出现人人都看好的局面便是开始卖出的时候。

投资是一门管理风险的艺术。

操作得当,我们每年都有钱可挣;操作失误,即使选对主题板块也可能亏损连连。

真正需要用心管理的风险是如何面对熊市,特别是大熊市。

牛熊市的预测可能很难,但牛熊市的跟踪却不难,因为简单的K线形态便可以帮我们大致判断股市状况——牛市向上突破,均线向上发散,量能持续饱满;熊市向下破位,均线向下发散,量能持续萎缩;震荡市不高不低,平台内反复运行。对于我们来说,难的不是预测熊市,而是刚刚买入便遭遇变盘。

投资是一场马拉松,只有中途不受伤、不退出,我们才有机会跑到终点,这便是所谓的“小心驶得万年船”。

没有百分百靠谱的投资,因此一旦出现亏损,轻易不要补仓,特别是不要在大盘处于熊市时妄想以补仓来摊薄成本,因为熊市中的鳄鱼是没有同情心的,这便是“鳄鱼法则”。

我在老东家工作时认识了很多投资高手,他们中的很多人曾经告诉我,其实自己挣的大部分钱都是有章可循的,也就是说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选股和交易;反之,他们赔钱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因为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或者误信了他人提供的信息等,而纠正自己误判或者误信的最好方式是果断止损,让自己冷静下来、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

王阳明说过一句悟道的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当我们破掉心中的投机贼,不再一味追求一夜暴富时,也许我们就稳稳地挣钱了。

同一主题板块,龙头股总是涨得快跌得慢的那只,但在龙头股没有启动之前,有什么办法可以识别出来吗?

简单归纳便可知,龙头股多半是兼具美貌与才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它们主业清晰而单纯,分析师力推,机构重仓,散户一眼就看得懂。而那些追随龙头股的跟班们一般是这样的:参股公司里涉及被看好的主题、业绩烂……它们不仅涨不过龙头股,而且一旦遭遇熊市跌得很快很猛。

5 说说未来最看好的主题猪

怎么都是中药和酒?其实不难理解,消费品品牌的塑造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改革开放之初,宝洁、高露洁、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外资占尽优势,而国内拿得出手的便是老祖宗留下的中药和白酒文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塑造的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小米和滴滴等已经给了我们最牛的示范。

而三只松鼠、《奇葩说》、Rio等成功案例告诉我们,传统的消费品并不是潜力耗尽,只要潜心打磨、努力生产出更加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产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品质革命”,同时把“工匠精神”与移动营销紧紧结合在一起,我们就能看到下一个突破500亿元市值的消费品上市公司,而这就是我们努力寻找的下一个主题猪的方向——传统行业、新兴品牌。

泛娱乐:凡是能够愉悦我们的,就是最好的。

凡是能大面积涣散人类劳动生产意志的玩意儿,在21世纪都将前途广阔,因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必然放缓,人们对文化娱乐等精神消费的需要将不断增加,这便是经济学家常常提到的“口红效应”。

无论是经济长期停滞的日本还是陷入经济危机的韩国,影视、动漫、游戏等娱乐产业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总之,在泛娱乐时代,任何才华横溢的个人或者团队都有机会找到自己的忠实粉丝,从而开辟出自己的商业模式。

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加上经济放缓、阶层固化、保障体系日趋健全,以及社会垂直流动性衰减等因素,胸无大志或无所事事(不是指失业)的青年人会越来越多,这些已经成为发达经济体的现状。

虽然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但也是最容易被欺骗的,因为人擅长自我欺骗(包括自己吓唬自己),也就是所谓的臆想。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VR既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超级终端,也有望成为继PC之后的新一代计算平台。

体育产业是唯一还处于投入期的行业。参照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国内体育产业充其量还是个少年,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保守估计还有3~5倍的成长空间。

相比较而言,体育彩票才是板上钉钉的高成长投资标的。

据报道我国地下博彩市场的规模高达5万亿~10万亿元,如果政府合理引流、推动其阳光化,整个体彩的市场蛋糕还可以做得更大。

总之,体育产业是下一个二十年最具代表性的朝阳产业。

养老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行业,它依赖于医疗资源的掌控与运用。

凡是产业大佬愿意投入重兵的黑科技,自然都应该圈入我们的观察池子。

后记

我衷心地想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句话并没有说错,它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朝阳产业在股市中披荆斩棘,夕阳产业在股市里衰老死去,而朝阳产业就是本书所说的“飞上天的猪”。

下面所说的六句话是我苦心提炼的投资感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共鸣:

  • 大部分人只能挣牛市的钱,但牛市难测,紧紧跟着就好。
  • 拉长时间看,黑天鹅就像女人的生理周期一样,所以切莫相信“黄金十年”的鬼话。
  • “熊市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当熊市挥动它的菜刀时,止损是最粗暴但最有效的方式。
  • “技术分析”不是投资的最高维度,技术面与基本面共振才是如假包换的大珍珠。
  • 虽然“东施”在某些时候看起来跟“西施”一样妖艳,但一场大雨过后,“西施”起码还能禁得起素颜的检验,而“东施”却成了大花脸。
  • 产业变革残酷而现实,恋旧并不适合在股市生存,不断学习和弃旧图新将贯穿我们的整个投资生涯。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