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吴 赌场式交易员

《坛经》(精简版)


行由第一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 无性亦无生。

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般若第二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无相颂》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 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疑问第三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无相颂》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定慧第四

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坐禅第五

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忏悔第六

自性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忏者,忏其前愆,永不复起。悔者,悔其后过,更不复作。

四弘誓愿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 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无相三归依戒

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一体三身自性佛

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 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无相颂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名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机缘第七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

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

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顿渐第八

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宣诏第九

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付嘱第十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

《真假动静偈》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 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 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

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自性真佛偈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 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 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 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 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 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 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 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 不作此见大悠悠。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

相似文章

抖音
文章目录